可將企業轉型升級概括為7步:
1、分析產業,畫出產業地圖;
2、尋找價值創造點;
3、建立規模優勢;
4、建立服務的基礎架構,搭建服務平臺;
5、構建全新產業生態;
6、利用數據創造價值。
1、畫產業地圖
一般而言,在做產業互聯網轉型時,第一步是研究產業,了解產業地圖;很多初創型比較成功產業互聯網公司,在發展初期都做了產業地圖。而一些比較成功的企業轉型做產業互聯網的公司,在轉型之初有的做過產業地圖,而有一些是無意中走出來的,雖然最開始轉型時沒有做產業地圖,但在轉型的過程中也都做了產業地圖。
產業地圖主要的目的是:研究產業,找到產業邊界;研究密切相關的產業,也找到這些產業邊界。同時尋找現有產業以及相關產業的痛點。
通過痛點,尋找產業互聯的入手點。
通過產業邊界的劃分,尋找可以借助互聯網打破的邊界,可以是地域邊界,技術邊界,產品邊界,市場邊界,產業邊界等等。找到互聯網可以打破的邊界,以及打破邊界后,是否能夠在擴大規模的基礎上,進一步實現分工,是否可以進一步提升效率。
通過產業地圖的描繪,找到未來產業互聯的路徑:通過痛點,形成新的業務,通過打破產業邊界擴大規模,通過產業融合進一步社會分工,通過社會分工進一步擴大規模,并實現進一步的社會分工。
2、尋找價值創造點
產業互聯需要的是規模效應,但如何快速實現規模效應是最困難的,所以產業互聯網的第一步是最難的。
產業互聯一定要創造價值,經常講的一個觀點是:產業互聯網的業務,一定有用戶愿意付費購買這個服務,但為了擴大規模,這個業務可以降低價格,或者免費來提供服務。
如果沒有用戶愿意付費的服務,通常價值不大。有價值的服務,有多方面,比如供應鏈的優化服務,供應鏈金融,數據分類,利用物流的規模效應提供的物流服務等等。
在選擇的案例中,漢威電子,早期的價值點是高性價比的氣體傳感器;找油網為加油企業提供的軟件,可以幫助企業主監控司機的加油,避免司機在加油環節的暗箱操作,中馳車輻早期的零備件的管理賦能。
尋找價值點,可以通過供應鏈理論尋找行業痛點,可以從現有的服務痛點入手,還可以從供應鏈金融,B2B的信息透明等角度入手尋找。
3、建立規模優勢
互聯網具有規模優勢,根據梅特卡夫定律,連接的價值與鏈接數量的平方成正比,所以互聯網連接數量越大創造的價值就越高。而且互聯網的邊際成本特別低,用戶量越大,單個服務的成本越低。
互聯網具有天然的壟斷性,互聯網的規模效應特別明顯。在達到極點之后,互聯網創造的價值會急劇增加,必須建立規模優勢。而價值創造是建立規模優勢的基礎。在規模優勢的基礎上,通過快速迭代建立壟斷的優勢。
在這個環節,為了建立規模優勢,通常需要借助資本的力量,將有價值的服務,用低成本的模式讓更多的用戶體驗。比如滴滴早期的價格補貼,就是為了建立壟斷的規模優勢。
4、建設基礎設施
借鑒服務行業的特點,全國性的服務行業,通常需要有基礎設施,比如電網、移動通訊、銀行等等的服務機構,都需要建立基礎設施,比如電網,通訊網,還要建立相關的服務網點。銀行也需要建立完善的服務網點。
隨著云計算的推廣,IaaS也需要有基礎設施。工業互聯網平臺,物聯網平臺,SaaS軟件都算是一種提供服務的基礎設施,都需要建立。這個過程通常都是建設基礎設施。在基礎設施建設的過程中,通常也需要借助資本的力量。
建設基礎設施的過程,也是向服務轉的過程,通過基礎設施,將服務產品標準化、規范化,可以量化。基礎設施是建立核心競爭力最關鍵的步驟,當服務的基礎設施建好之后,基本上壟斷地位就建立了。競爭對手很難再建立新的基礎設施。
5、基于基礎設施搭建生態
新生態,就是在新的規則下,建立的繁榮的,可以閉環創造價值的環境。
在基礎設施建立后,就要在新的平臺上建立規則,新規則意味著商業模式創新,新的分配機制建立。
同時,在新生態下,形成不同角色的互動,角色越多,社會分工越細,在產業融合之后的新的社會分工,也是在這個階段完成。
6、利用數據創造價值
在產業互聯之后,會沉淀大量的數據,數據之間的關聯性逐漸被挖掘出來,利用數據關聯性,建立更豐富的數據模型,創造更大的價值。
通過數據積累,可以沉淀出智能,通過人工智能實現解放人的腦力勞動,利用人工智能工具實現腦力勞動的社會分工。
而第二步到第六步是可以循環迭代逐步發覺更多的價值點,進一步擴大規模,在基礎設施上增加更多的服務功能,打破更多的行業邊界,實現更大規模的產業融合,生態角色更加豐富,進一步實現社會分工,積累更多的數據,創造更大的價值。